这种“套路”在房地产企业中已经不是第一次玩了,在很多年前开始有种说法叫“地产+教育”,通俗说法就是“学区房”,虽然“学区房”的概念不是由房地产商们提出,是市场的衍生品,但时至今日“学区房”显然让不少房地产商赚了不少,所以现在“地产+大健康”的概念同样又让房地产商们兴奋了起来。
医疗大健康有雷区,风险与收益并存
对于医疗大健康行业的关注并不是只有房地产企业,一大波拉菲娱乐平台企业同样也在摩拳擦掌,马云在2017年就曾说,下一个首富,一定在大健康产业。
但是医疗行业从来都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这些高调进入医疗大健康领域的企业们似乎都对自己信心满满,但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从2016年莆田系医院事发,到日前权健帝国的崩塌都深刻说明了医疗大健康领域并不好“混”,房地产企业想要做好还需要看清本质。
医疗大健康行业的内容本质是长周期多环节、高风险高门槛、多利益方形成的闭环。
首先,医疗大健康领域无论是建医院还是做药品、保健品,又或是做养老服务,都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并不像传统地产开发一样从拿地到建设再售卖这么简单,例如建立医疗机构为切入点,选择哪个专科,在哪个环节投资,企业除了带来资本还有什么?在这种长周期的医疗环境下如何实现快速突破,都是房地产企业转型医疗大健康所会面临的问题。
其次,医疗行业具有高风险、高门槛,哪怕是看似最为稳妥的“养老地产+医疗服务”,也存在着“死亡之谷”。养老地产不同于传统地产模式,房子卖出去了,开发商们就万事大吉,养老地产还需要考虑后期的服务,而这两年舆论关于养老地产说一套做一套的言论也一直存在,一家做死一个市场的情况未必就不会发生。另外地产+养老的模式更多的被消费者看成只是地产商们的宣传手段,这使得养老地产空置的新闻几乎跟开业的报道一样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不在少数。
最后,医疗大健康市场的特质是一个多利益方的闭环。单是一个看病买药的过程,就会经历到药企、物流、医院、医生再到医保、社保,已经不再是患者与医院的一对一关系,这远比房地产企业建楼卖楼来得复杂,之前房地产企业用来直接TO C的那一套在医疗大健康市场怕是行不通了。
总而言之,医疗大健康行业现在虽被看成是市场“蓝海”,也符合房地产企业转型的各类条件,但是房地产企业们也需要找准重心。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还有没形成一个标准的“样板市场”,多模式、多渠道布局是大多数房产企业转型所走的路子,而高投入、回报慢也将卡死一批玩家,房产企业想要在医疗大健康领域分得一杯羹还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